中共廣東支部遺址:
最早的“黨?!闭Q生
在廣州起義路維新橫路素波巷30號的廣州市第十中學校園里,有一棟紅磚綠瓦的兩層小樓。樓身刻著“小紅樓”三個金色大字,這棟“小紅樓”不僅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身份:中共廣東支部遺址.而且更鮮為人知的是,當時設在這里的“宣講員養成所”,其實是最早“黨?!钡碾r形,專門“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造就將來開展群眾工作的干部”。
1921年3月,在南下廣州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陳獨秀的主持下,廣州成立了華南地區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組織一一廣州共產黨小組。黨員有陳獨秀、譚平山、李季、沈玄廬以及陳公博等9人,書記先是陳獨秀,后為譚平山,活動地點主要在素波巷。
中共廣東支部舊址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建立后,當選中共臨時中央局書記的陳獨秀聯合譚平山等人著手改造“廣州共產黨”組織,建立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正式組織機構一 中共廣東支部”,黨支部機關就設在今天廣州市越秀區素波巷的小紅樓原址上。中共廣東支部是我黨歷史上最早的六個地方黨組織之一,對黨的貢獻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致力吸收新黨員,中共廣東支部一度成為擁有黨員數量僅次于上海的地方黨組織。
中共廣東支部在初創時就向中共臨時中央局(中共一大選舉產生的)提交《廣東共產黨的報告》,在報告中廣東支部強烈建議將“吸收黨員”作為今后黨的一項主要工作。臨時中央局認真考慮了廣東支部意見,于1921年11月,向全國各地的黨支部發出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長沙五區早在本年內至遲亦須于明年7月開大會前,都能得同志30人成立區執行委員會,以便開大會時能夠依黨綱成立正式中央委員會”。
中共廣東支部在接到臨時中央局的指示后,迅速將發展黨員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同時,將黨組織的活動范圍擴展到整個廣東省全境,劉爾崧、楊匏安、羅綺園、楊殷、郭瘦真等人就是這個時期被吸納入黨組織的。到1922年6月止,全國總共有195名正式黨員,僅中共廣東支部一處就有正式黨員達32名之多,是當時國內黨員總數僅次于上海的地方黨組織。
第二,高舉馬克思主義鮮明旗幟,同無政府主義進行論戰,在社會上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也實現了支部內的思想統一。
創辦報刊和開辦學校,是當時廣東支部宣傳馬克思主義,引領和指導省內各地黨組織構建的重要形式。
1921年春,在共產黨尚未成立的時候,廣州早期共產主義小組就有意識地創辦了宣傳自我主張的機關報—《廣東群報》(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成立后,被確立為黨支部的機關報)。自報紙創辦之日起,就大量宣傳馬克思和列寧等人的學說,簡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時況,同時,發布國內工人運動的實際情形。
1920年12月,陳獨秀南下,北京《新青年》于次年4月也隨之遷來廣州。陳獨秀到穗之后,圍繞著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相關選題,和不同政見持有者進行了數輪的文筆較量。論戰中,雙方以“復函”的形式,進行了三輪回共六次的反復論辯。通過論辯使廣州民眾特別是傾向于進步的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廣東支部內實現了思想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自此成為廣東支部的指導理論和思想根源。
1920年底,陳獨秀利用擔任廣東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的便利,在小紅樓里開辦了以“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造就將來開展群眾工作的干部”為宗旨的“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信念的宣傳人員,培養其能夠具備向廣大工農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能力和素質。這個“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最早“黨?!钡碾r形,由后來參加了中共一大的陳公博任所長。學員來自廣東等地,學習內容有國語常識、社會科學、共產主義知識、三民主義教程,許多學員后來成為廣東黨團組織的骨干。據當年報載,為了辦好這所“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陳獨秀爭取到政府每年投入的經費達30萬元,相當于當時10所省立中學或3所??茖W校一年的經費預算。
除此之外,中共廣東支部還創辦了“注音字母教導團”,授課教師在講解注音字母的同時,有意識地向聽眾講授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廣州機器廠周邊建立工人補習學校,利用工人夜晚業余休息時間學習知識文化,借以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此外還創辦了其他語言、機械以及注音字母訓練班等,給更多的社會民眾提供接觸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機會和可能。
第三,創建工會組織,積極組織工人運動,引領工運發展潮流。
中共廣東支部成立后,按照黨的一大決議,積極從事工人運動,組織工人成立工人協會或總會,以聯合的力量、經濟斗爭的方式,對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榨,為工人群眾爭取更多的社會經濟權益。
1921年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隨后,中共廣東支部也迅速成立了該組織的南方分部。中共廣東支部以積極改造舊式工會的方式,迅速擴充黨組織控制下的工會數量和規模,廣東總工會也隨之產生。在中共廣東支部的指導下,僅1921年,就爆發了50余次罷工,特別是在1922年香港海員大罷工的斗爭風潮中,廣東支部更是發揮了積極作用——全體黨員和青年團員都參與了接待工作和其他工作,走上街頭,向群眾演講,散發傳單,在廣州組織成立“香港罷工后援會”,公開以黨組織名義發表《敬告罷工海員》書,號召罷工工人堅持到底,團結一致,嚴守秩序,注重自治,爭取最大勝利。
由于廣東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1922年5月,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
第四,重視青年團建設工作,為黨組織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后備力量。
1921年底,中共廣東支部譚平山等人開始籌備成立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2月26日,廣東團組織創辦《青年周刊》,在創刊《宣言》中明確提出了“社會革命四個大字,就是我們的先行旗幟”。楊匏安、阮嘯仙、郭瘦真是周刊的主要撰稿人,通訊處設在素波巷19號。3月14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周刊》成為廣東團組織的機關刊物。青年團的指導思想確立為明白無誤的馬克思主義,“標明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思想”;制定青年團工作的宗旨是“本團以研究馬克思主義,實行社會改造為宗旨”;為了順利開展青年團的建設工作,吸引和發展青年入團,中共廣東支部還大力組建了青年劇社、講演隊,成立勞動通訊社等團的下屬機構。
中共廣東支部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截至1922年3月初,廣州市區內有正式團員400余人,同時,佛山、肇慶、汕頭等地也隨之成立青年團分團組織。在中共廣東支部具體指導和直接領導下,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積極開展工作,吸納進步青年和愛國學生,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儲備了大量優秀的后備人才,“在廣州青年團已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合法組織,約有團員800名”。
今天我們看到的小紅樓是在廣東省立宣講員養成所和廣東支部原址上興建起來的,它已經成為廣州市第十中學的明星樓。而廣州第十中學的前身是私立興華中學,由興華教會創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其鄰近的私立繼昌中學合并成為現在的廣州市第十中學。今天,外來人員需要提前預約和登記,才能進入這棟小紅樓參觀。